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专题 查看内容

“马术 + 教育”的探索

2023-2-6 09:52|来自: 《马术》2019年6月刊

摘要: 据统计,近 3 年成立的马术俱乐部的数量超过以往 10 年之和,单从这一数据就能表明国内马术的发展很是迅猛,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会员的增长特别明显。笔者从 2012 年步入马术领域,在感受着马术魅力的同时,也对其教 ...


据统计,近 3 年成立的马术俱乐部的数量超过以往 10 年之和,单从这一数据就能表明国内马术的发展很是迅猛,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会员的增长特别明显。笔者从 2012 年步入马术领域,在感受着马术魅力的同时,也对其教学模式的滞后有了一定的思索,并尝试着从教育的视角去观察,去实践,寄希望于有新的发现,从而突破传统场地马术的一些瓶颈。

众所周知,除了少数走上正轨的行业翘楚,国内大多数马场或者马术俱乐部都存在着管理粗放、营销低效、设施简陋、会员增速慢、教学僵化、体系杂乱、资金不足,规划短视、教练队伍缺失等九类问题。一些问题是硬伤,短时间内很难整体系统化去解决,而教学、体系、营销等问题则事在人为。我们可以跳出思维定势的舒适区,先不做否定的心理预设,多一些积极导向,采用逆向下沉、跨界连横、行业合纵等战略观念,就会逐渐摆脱“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顿和迷惑。

2014 年 5 月初,我带领着南宁天桃实验学校的 3 个 7 岁多的小骑手奔赴北京,参与马术文化艺术节,孩子们毫不怯场,自信地策马于镁光灯下,获得阵阵掌声。那时我便深感:马术,不仅仅是人马合一的竞技运动,还能体现出骑士精神的高雅,激活中国传统的马文化,帮助骑手提升自信,完善人格,达到淬炼意志的教育目的。 

回顾这六年对“马术 + 教育”的摸索,我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3 至 2015 年,是马术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2016 至 2017 年,我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体系的创建和提升上;2018 年至今,重点是业态的融合和迭代。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饱和的市场形态下,创造一个独特的个性化的标识,来更新现有观念就显得很关键,但这却很难做到。因为一个人在某个行业或岗位足够资深,就会形成路径依赖,或者说是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是把双刃剑,既有经验的优势,但同时也阻碍了其思路的开放,难以归零纳新。正如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所阐述的那样: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他称之为:内卷化效应。

在实际的马术运维中我们发现传统场地马术存在着至少五个现状:一是产品单一,强调基础马术的技能教学,容易让学员觉得枯燥,丧失兴趣和动力;二是场地固定的圈骑,延展不够,引发视觉疲劳和心理封闭;三是教学上更多的是关注骑乘技术,缺失对会员情绪、注意力、自信心等维度的观察;四是技术讲解的活动乏味,营销单调,归属感和纳新能力不足;五是教练们多是骑手出身,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运动学等认知能力上难以满足会员更高更新的需求和期待。

所以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自我思维。我们首先用5W2H 分析法(又叫七问分析法,是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目前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来换位思考:谁来骑马?他骑马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间来?他为什么愿意来?他更希望在什么地方骑马?有多少方法可以让他更快学会骑马?他愿意花费多少钱来学习?面对着这些疑问,我们做了调研和 SWOT 预判,锚定于有时间、互动黏性强、消费频度高、学习周期长、客群基数足够大的青少年群体。

当定位清晰以后,我们认为目标客群喜欢的方式有:好玩的、有吃的、刺激的、互动的、有奖励、能够动手操作。而他们身心也呈现出体适能不协调、团队意识差、自信心缺失、过于自我、独立性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弱点,同时他们的思维跳跃、注重彰显个性、学习能力较好。

于是,在之后的探索中,我们就有针对性地逐一对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做了梳理。我们提炼了“马术教育,让成长更富有高度”的主题语,在保持马术运动训练效能的同时,强化这项运动以马育人的功能。我们还尝试着从5个维度对传统马术和马术教育做了区别,并从这5个方面入手,逐一探索马术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一是产品多元化

我和搭档谢士杰、新加坡资深马球手杨良明潜心研发了马与美术、马背演讲、黑暗训练、素质拓展、马术科普、木马教学、马球游戏、无马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元的教育课程。例如在马与美术的融合上,我们组织学员们在与马儿亲近以后,再对马儿进行写生,这样其笔下的马儿就会更具灵性和趣味;在马背演讲上,我们在骑乘课程结束前的三分钟,让孩子们站立起来,大声演讲,激活其胆气和自信,从而感受马背上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在马术科普上,我们选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符合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的马术成语和故事。比如我们会通过胡服骑射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勇于面对不足,会从马革裹尸中讲到历史上汉代的马援将军挺身而出的献身精神,从民国铸造的马兰钱讲到龙马精神和君子如兰的品格等等。此外,在木马教学和无马训练上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促进了马术教学的多元化、趣味化、互动化和科普化。

二是场地多样化

从固定的圈骑到移动骑乘,从小场地到大自然,我们努力打破思维定势和边框压抑,拓宽运动和教育格局,通过让学员更新骑乘环境,来提升他们的活跃度。我们认为,把单一的马术场地,改造成为教育和户外运动营地是未来趋势。

在 2016 年广西三月三歌节的假期,我们组织了一场青子户外野营活动。我们将野营的地点选在了一个平坦的山谷中。抬眼望去,谷顶不时会飞过几只鹞鹰,鸣声绕耳,夕阳照进山谷,光影婆娑。我们邀请的古筝老师一身素白汉服,坐在谷中凸起的石台上抚琴而歌,巨大的山谷犹如天然的音响,伴随着孩子们在山谷里策马奔腾的欢笑,构成了一幅了颇具侠义的唯美画面。这种高峰体验和唯美感受,让马术的骑乘赋予了更多有情境可回忆的故事和人文意义。


三是教学方式多面化

从单一骑乘技术到素质教育,从深度学习到宽度拉伸,把马当成教具,把马场变为课堂,通过作文、美术、手工、形体等更多教育元素来立体呈现教学效果,刺激青少年成长的多元营养。以马术与作文的结合为例,我们让参与马术比赛后的孩子们写下心得。一位叫赵敏乔的四年级学员,在 2016年4月参与了一次马术比赛后就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最后拿着自己第三名的奖状,满怀着尴尬的心情回到了家。我在想,虽然这一次退步了,但马术比赛的时光是难忘和美好的,我不会因为这一点挫折而放弃,我会重新鼓起勇气等待下一次挑战。” 在教学方法和结果导向上,我们希望孩子们以马儿为媒介,尽快转换角色,从被照顾者逐渐成长为一个照顾者,完成心理上独立的蜕变和正向行为的迁移。

我们尝试着从流程化、亲子化、赏识化、独立化等视角出发,撰写了 6H 教学法以用于实际的日常训练。


四是主题活动灵活化

在互动情境中我们设计了各类应景式、会员趴、主题类活动,既满足了孩子们有吃有玩能开心的本能需求,也提升了学员们的归属感。对于过生日的学员,我们会在会员群里发布其生日派对的消息,引导马术会员各自烹饪一些自家做的小吃、家常菜品,一起带到马场成为百家宴。同时过生日的会员也可邀请他/她的朋友们来到马场体验马术。这样的主题聚会,其乐融融,有吃有喝有玩,更有情感,正如一位妈妈说的那样 :“孩子们通过马术学习成为了马友,彼此的价值观和兴趣点都在相互影响着,经常的聚会形成了一个家的氛围。享受美食、开心欢笑、互动节目、趣味比赛,孩子们沉浸在这种积极欢乐且温暖的成长环境中,可以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五是教练功能的延展

当“马术 + 教育”之后,心理学老师、教育专家、音乐人、画家、作家、奥运骑手,这些专业师资都可成为马术教学上的“跨界专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跨界将改变技术型教练的枯燥和局限,极大地丰富与延展马术教学的应用维度。例如我们邀请了艺术学院的音乐教授,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仔细聆听,观察与感受马儿在慢步、快步、跑步等步伐变化时候的不同韵律,从而提升自己在骑乘时的节奏感。之所以我们在马术运动的基础上融合叠加多维度的教育科目,我们希望的是,马术不应该是不堪重负的考试目标或索然无味的动作训练,而是一项可以持续参与并终生热爱的运动和生活方式,进而获得坚韧、独立、积极、勇敢的优秀品质,让孩子们的成长中有愉悦,够自信,敢挑战,让书包中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和富有想象。

经过对马术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一系列更新与实践,我们从2016 年至 2017 年,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马术体系的创建和提升上。我们在根据自身区域的特点和受众人群需求,摸索与研发了幼儿马术、亲子马术、马术科普、青少年马术、伤健策骑等课程应用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到国外成熟的教学体系,例如法国 Galop、英国BHS、德国 FN、澳洲 PONY CLUB 等体系。我们从青少年身心特点和学习接受与转化能力上综合考量,选用了全球 16 个国家通用的、沉淀了 80 多年的澳洲 PONY CLUB教学和教练体系,同时对高级教练的培养进修采用了英国BHS 的考证体系。我们于 2018 年在桂林参与了中新澳青少年马术比赛,2019 年 5 月举办了中澳青少年马术南宁公开赛,考取 D 星级、D 级和 E 级的学员达到 16 人,该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趣味性和专业性也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一致肯定。

2018 年至今,我们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业态的融合和迭代上。我们在“马术 + 教育”如何突破这个问题上,以多方共赢的思维,运用马术教育综合体的业态,与大型商业体合作,在其楼顶创建了超过 6000 平米的广西最大的空中马术教育营地——马尚云端。营地深度融合了美术、古筝、咏春拳、射箭等专业课程,形成了一站式的具有“运动 + 教育+ 营地 + 文化”的多形态综合体,开业三个多月,即吸收了 320 名学员。这种商场“马术 +”的业态也获得了各级领导和商业机构的现场考察与肯定。

我们以上的种种探索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触发的观点或许带有一定的局限。但我在想,一些事情总需要另辟蹊径才可见柳暗花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马术教育对于我而言,一直会在路上。

文/赵勇军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