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配图中人物并非骑师排如克卡哈) 广阔的草原上成群的马儿低头吃草,远处炊烟袅袅升起,衬着连绵起伏的山丘。美丽和谐的自然风光,充满惬意而令人向往。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幅不忍心打破却又渴望走入的画面;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来说,这不过是再平凡不过的日常。 草原的孩子离不开马。马是草原牧民心中的生命,是草原上的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自由随性的草原文化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健硕的骏马、稚嫩的少年,让各自的生命在这块雄浑的大地上得以美丽恣意地绽放。 速度赛马骑师排如克卡哈 6 岁的时候就开始骑马,今年 31岁的他离开家乡已经有 10 多年了,在外工作的这些年里,他始终无法忘却儿时的那片草原。他的家乡在新疆伊犁的昭苏种马场基地,这里的人们以放牧为主。爱马是牧民的天性,骑马、赛马是草原牧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8 岁时就开始参加 15-50 公里的耐力赛,排如克卡哈最初关于赛马的记忆都是在冬天的雪地上。那时候,孩子们星期六、星期天没事就去看比赛,有人让这些会骑马的孩子骑他们的马参加比赛,承诺给孩子五块、十块或二十块钱作为酬劳。因为能赚钱,孩子们会很高兴参与其中。参加比赛的都是伊犁马,时速大约在 40-50 公里,对于会骑马的小孩来说,这个速度能控制得住。 冬天的比赛相对其他季节来说规模较小,个人出报名费,出赛的一般都是不太成熟的年轻马,通过参加比赛来考查并提高马匹的能力,并为夏季的赛事做准备。夏天的比赛大多是由政府主办,赛事规模会相对大一些。参加耐力赛的骑手需提前几天到比赛场地,适应跑道和路线,了解跑道的弯度和沿途周边的各种情况。作为骑手必须要提前去适应场地,否则会大大增加比赛的风险。马也要适应比赛场的空气和周围的环境,以在比赛种发挥出更好的状态。 参加比赛,孩子们都是自然骑乘,一般不用马鞍,以减小比赛中马匹的负重。“那时也没有专门的比赛鞍。”排如克卡哈说道,“现在比赛必须要带鞍子,并且要称重,通常是 55 公斤或 60 公斤的负重。现在马的能力也都有评分,评分高的马负重就高一点,评分低的马负重低一点。同一评分等级的马可同场比赛。”当地政府这些年来花了大力气推进伊犁马的改良,现在的伊犁马在赛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好。 昭苏有“中国天马之乡”的美誉,自 1992 年开始,每年 7月在这里举办天马节。无数国内外的骑马运动爱好者及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不远千里慕名前来,加入这场热闹又充满游牧风情的草原盛会。赛马、刁羊、姑娘追……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草原牧民们,在马背上尽显矫健本色。伊犁马宛如带着翅膀的精灵,把充满地方民族特色的昭苏草原文化呈现给世界。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坚持不懈的前行,这份带着深厚底蕴的马文化才会越来越吸引着世人的瞩目,马背上的少年才有机会从草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2008 年,刚刚 20 岁的排如克卡哈到北京学习马场马术。2010 年去武汉学习骑速度赛马,在武汉一待就是 5 年。这些年里,排如克卡哈遇到了很多给过他无私帮助的人,也学到了很多国际赛马的知识。现在,作为专业骑师的排如克卡哈每天都做大量的训练,控制体重、坚持跑步,一个人管4-5匹马,每天早上5:30起床,骑马、喂马、遛马…… 无数从草原走出的马背上的少年,排如克卡哈只是其中之一,当他们有机会走向更大的人生舞台,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把那份从小对马的爱融入到了工作中。排如克卡哈说:“马主相信我,将这么好的赛马交给我骑,平时好好训练,打理马,为马服务,比赛时马才会以更好的状态完赛。” 马,是草原孩子的翅膀。 在广袤而深厚的草场上,少年正肆意地策马奔腾。极目远望,成群的马儿在低头吃草,山丘连绵起伏,炊烟袅袅升起,像极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文/王仰坤 图/依米影像 |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