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看点/视野 查看内容

话说马术比赛

2011-7-15 15:45|来自: 《马术》2010年4月刊

摘要: 在现代马术运动中,比赛成为这一系统中一个涉及面最大的典型领域。随着赛事的规模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它在马术圈里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马术运动实力最直接的平台。同时也形成了以文化艺术为基础、经济 ...


在现代马术运动中,比赛成为这一系统中一个涉及面最大的典型领域。随着赛事的规模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它在马术圈里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马术运动实力最直接的平台。同时也形成了以文化艺术为基础、经济手段为支撑、传媒方式为窗口的庞大产业结构,吸引着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我们国家从1983年起开始组织全国性的马术比赛,至今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其中除了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和每年的全国锦标赛作为传统赛事外,如今,各种地区级和俱乐部之间的赛事也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形式。如果说30年前我们首次在地中海地区运动会上看到现代马术比赛的形式,那么今天马术界的大家庭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看着房间里各种各样的赛事证件,算一算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赛事过百场了,从1994年首次独立组织北京和西藏两地的友谊比赛到以各种不同角色参与了全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的马术比赛,我可以说是新中国马术比赛的见证人之一,感触颇多,随笔记录了一些心得,与马术界同仁和各方贤达共同探讨。

比赛的宗旨:服务人民

我打算以“服务”这个词来概括马术比赛的组织机构或赛事经理应有的态度和初衷,包括对参赛者(两条腿和四条腿的都算)、裁判员、工作人员、赞助商、马主、媒体记者、观众和特邀嘉宾。通过比赛,参赛者得到展示平时训练成果的机会,裁判员可以得到根据各种情况而实施规则的机会,赞助商得到宣传推广品牌的机会,马主可以得到抚养马匹回报的机会,媒体记者可以得到搜索素材的机会,观众可以得到欣赏精彩的场景的机会,特邀嘉宾可以得到一次与民同乐的机会。总之,马术比赛与政协会议,商品交易会或者春晚一样,都是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只是形式更加带有特殊的一类活动。

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不同机构的经济利益,不同客人的特殊作用,平衡各方面的综合要素,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是摆在现代马术比赛组织者的首要任务。因为人们的标准在提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各方面满意的结果。没有比上述的要求再基本的底限了,没有比看到人民欢快愉悦的场面更令人鼓舞和自豪了。

比赛的核心:以人为本

让我们先从比赛的嘉宾说起。在1988年北京举行的全国马术锦标赛上,班禅大师来看比赛,各少数民族代表队的运动员和领队、教练倍感亲切;1998年的亚运会选拔赛上,池浩田将军前来观看比赛,当年也是我们首次带马出征海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习近平亲临赛场视察,比赛中我们获得全球马界的一致好评。高层越重视,比赛就越有影响,像1959年的全运会马术比赛的组织者,那次比赛主席和元帅们全都到场了,至今回忆起来仍是一段佳话。

再说马主,骑手,马,他们是参赛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之间的配合,比赛也就失去最根本的资源。马主希望自己的马赢得比赛,骑手希望骑着马主或自己的马漂亮地完成比赛,马希望比赛后得到休息和美味的食物。利益的终极分配决定着马主间的明争暗斗,骑手和马成为游戏规则中一对“筹码”,马术比赛将赛马运动中的黄金原则演绎到了极致。

2007年卡索曼马房的创建者组织了一次“当体育遇到媒体”的论坛,激发了德国高端企业与媒体间的合作层次。我们依然回味着十年前《车马俱乐部》的历史,期待着BTV和CCTV能越来越重视马术比赛。杂志和网络也是重要的媒介平台,当然,只有比赛质量的越发提高,我们的专业杂志才能呈现给大家更多精彩的内容以及丰富专业网站的建设。正所谓,没有舆论宣传就没有文化的传播,马术比赛也不例外。

比赛的基础:产业的延续

没有马就没有骑术,没有今天的比赛就没有马的未来。体育产业链上独一无二的范例就是马的生产不是赛车的装配流程。去年十一前夕,各行各业都在汇报着建国六十年来的丰硕成果,连养猪养牛的部门都“形势大好”,一说到马,只能是建国初期的历史片段。近两届全运会成了“洋马”竞相竞技的舞台,只有“腾达”和“妮娜”各自独领风骚。二十五年前,农业部与体委间的合作造就了“首期马术教练员培训班”和塔玛克国际马联通讯赛的举办,这些早已是珍藏在斑驳历史文献中的一段佳话。

全世界的马具商都知道中国制造的产品物美价廉,瑞典骑手穿着李宁牌的队服获得了奥运会银牌。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些产业链的领域能拓展到育马和训练方面来。几天前我在马业协会提出了一个651工程,被黄祖平等人传为笑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确实存在,而且马是需要一个相当规模的产业支撑着“制造”出来.毕竟,马术比赛是用不同等级的马的表演“堆积”出来的。

我想借助电影界的现象说明马术比赛的出路。我们的电影产业以前是以国营制片厂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私营影业公司涉足其中。十年前,北体大(那时候叫体院)还是中国马术比赛的大本营,从七运会到东亚国家杯。如今,国家赛事基本都是由俱乐部来承办的了,无论是已有四年历史的“西坞杯”还是亚洲马术锦标赛。从前三两万就办一场比赛的“小成本”制作,如今已经是过百万预算的手笔都被人看成是“毛毛雨”。珍惜每次的比赛机会吧,毕竟这些年是有人愿意拿出钱来让大家玩马的。但要切记:谁不尊重赞助商的利益,谁就把自己陷入困境中。

我相信我们的比赛会越来越多的,天星调良马术俱乐部的教练张可曾提起过一个“比赛超市”的构想,我们把它引申为“中国马术比赛的四季巡游”:春天的江浙沪、夏天的北大仓、秋天的京冀鲁、冬天的粤港行。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成为一次里程碑式的比赛,国际马术嘉年华的模式将在国内无限期地推广出去。十年后的中国必将成为一个又一个大赛场的中心区域,当然,我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人自己玩的机会。

赛事的灵魂:艺术性的演出

看过无数场世界级马术比赛,感觉是在不断欣赏艺术性很强的文艺演出,满足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等综合感官的需要。赛场的舞台效果很明显,骑手和马好像戏剧演员般地演绎着骑术的魅力,观众更像热情的票友在与骑手和马的互动中寻找着久违的激情。

象任何的演出一样,开幕式是最引人入胜的,决定着赛事的品味和规格,没有一个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是令人厌倦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安达卢西亚马与弗拉明戈舞娘的共同出场让全世界的观众为之舞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四百匹澳州牧牛马的集体队列体现着南半球牛仔的冒险精神;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上,阿拉伯马队和黑骏马点火仪式是穆斯林国家将传统文化的完美展示。

随着赛事日程的推进,每一天的主题赛事将从年轻化的普及版逐渐提升高国际化的终端阶段。当然,最关键的决赛是放在最后一天的下午茶时间。就像欣赏交响乐团的演奏一样,序曲的欢快,间奏的舒缓,尾声的悠扬,使整个演出层次分明,跌宕起伏,回味深长,但主旋律的重要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在换场和比赛间歇,调侃性的演出和小插曲是必备的,有时甚至是比赛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闭幕式和庆功晚宴对于整个赛事而言是收官之作,对于获奖者而言,需要表示对整个赛事的感激和答谢,对于组织者而言,是对参与者和贡献者的奖赏,对于赞助商而言是宣传品牌和产品的绝好机会,对于观众而言,是期待下一次更精彩赛事的开始。征战后的喜悦和参与后的快感是最感人的画面,即席演讲和即兴演出会令人耳目一新,给所有人留下深刻记忆,表现出所有人的不同一面。

赛事的组织:军团化编制

每一次大型的比赛是一次同等规模的战役,对于组织方面而言,需要一个极具统帅力的首领,掌控全局,安排妥当。不用事必亲为,但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超乎常人的承受能力。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应变能力快速而准确,化繁锁为细微,储备足够多的应急预案,对于整个赛事,他是一个司令,更多的情况下是一个大管家。

设置合理而有效的各个部门机构是成功赛事组织的关键,针对每个赛事环节,配备足够数量的人员(当然要注意轮换制度和第二梯队的补充),把握精确的时间和空间感,不可怠工,更不能使用无用之工。每个部门严守准侧,相互之间要配合和协调,拥有一个具有表率性的代表,也就是部长的人选是决定性的。

志愿者团队的数量和质量是一场赛事有益的补充和保证。经历了必要的培训和实习,他们对赛事所做的周密性的工作是其它人员不可代替的。对于一场高水平比赛的组织机构,拥有一支相对专业而固定的志愿者队伍无疑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志愿者和大学生以及专门的社会力量是志愿者团队的不二人选。

赛事的品牌:遗产式经营

提到世界杯或奥运会,没有人会去怀疑它们的质量和影响。所以说到赛事,对于赞助机构,优先考虑的是赛事的综合影响,对于选手,优先考虑的是赛事的竞争水准,对于观众,优先考虑是是否有渴望的壮观场面。从俱乐部内部的赛事到国际性的高端赛事,中间跨越了三个级别:地区、国家和洲际比赛,影响力和综合效应层层叠加。

为什么比赛的品牌如此重要?涉及到赛事的规模,赞助商的级别,奖金的高低,媒体的关注,观众的数量等一大堆问题,就像提到一些世界知名的赛事甚至可以带动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直接反映到马术水平和相关产业的联系。一旦赛事的品牌得到确立,赛会承办的时间期限也将有所保证,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带给赛事组织者的利益是无限期的延长。

赛事的规格和品牌直接影响着行业声誉,高端赛事塑造明星骑手和马匹,能吸引国际知名的赞助机构以及大量的观众和媒体,他们相互支撑,共同托起马术产业链上最光彩夺目的一环。这也就能说明近年来各国和地区竞相承办重要的名牌赛事,甚至是一些原来相对封闭的区域也开始承办大型比赛的原因。

反应到赛事组织机构的各个方面,就是承办权的费用一路飙升,比赛的奖金数额一路飙升,门票的销路一路飙升,电视转播费用一路飙升,最终,马匹和骑手的身价一路飙升,带动整个马术行业的各个方面整体性地提高。宏观上,将马术运动甚至是体育产业的知名度发展到与总体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共同发展的高度。微观上,参与整个赛事的各方人士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和综合影响力都会伴随赛事相应地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文/程郁,图/风河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