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行天下 查看内容

那里的传奇——寻访美国牛仔

2011-6-29 09:12|来自: 《马术》2008年3季刊

摘要: 牛仔帽、衬衫、仔裤、牛皮恰布斯,带有长长马刺的牛仔靴,做工精美的巴扣腰带,系在脖子上的红色方巾。打扮停当,跨上马背,压低帽沿,眼光低低地望出去--透出驰骋的欲望。常常想,在那片红土地上,有群骑着马用枪除 ...


牛仔帽、衬衫、仔裤、牛皮恰布斯,带有长长马刺的牛仔靴,做工精美的巴扣腰带,系在脖子上的红色方巾。打扮停当,跨上马背,压低帽沿,眼光低低地望出去--透出驰骋的欲望。常常想,在那片红土地上,有群骑着马用枪除暴安良的自由人…

我们惴惴于自己的服装是否到位,骑术是否正确;我们疑惑于绕桶时自己的马需要怎样的训练,比赛项目设置、评分标准是否恰当,但我们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在坝上奔驰。我们相信奔驰起来的时候那里的风和这里一样,我们相信那里和这里都有颗不受羁绊的心。当中国的爱马人用外在与内在追求向往着遥远的美国西部时那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五月,我们从北京飞往美国洛杉矶,然后转机到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再由此驱车到Waco镇,接着路过沃斯堡,直到Vernon镇。连续几天的旅途,德州特有的气息在蓝天白云和炙热的阳光下,在笔直敞快的高速路上和着轻快的吉他弹唱越聚越浓。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杰克和皮特都是一身牛仔打扮。牛仔穿着在这里是相宜的--遮挡着烈日和热风。即使大片的平原被高速公路分割,即使现代的大都市像珍珠般点缀其间,即使哈雷摩托车像带哨的飓风从车旁滑过,那样的牛仔装束也是另一种帅。就这样我们在2008年带着某种先入为主的梦幻色彩踏上这片土地,去印证这个关于牛仔的梦,那种意思仿佛佛教徒之于印度,伊斯兰教徒之于麦加,千里迢迢皆为了朝圣和拜访正宗。

终于到达了Vernon镇,小镇位于德州的最南端,隔着红河与俄克拉荷马州相邻,是史上牛仔活跃的地区之一。四周铁红色的原野沐浴在橙红的日光中,大片大片的土地无声无息地任田风一遍遍扫来荡去。Vernon镇静的出奇。

我们在Vernon镇的Sylvia和Sean等人的陪同下来到镇上最大的牧场--W.T Waggoner Ranch,等待真正的牛仔。正午时分,蚊虫的嗡嘤声也越发响亮填充着牧场天地间的是荒凉的空白。正是百无聊赖,远远的一队人马出现在地平线上,身影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色彩也由黑灰变得斑斓,转眼便来到面前,仿佛电影里由远及近的镜头。近二十名高大英俊的人和二十匹马立于眼前,个个顶天立地,白色牛仔帽下和善的眼睛打量着我们。此时.仿佛有某种通感的传递,心里说着就是这个样,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个完美的印证。

精神忽然间为之一振。此时人却会有一丝可笑的疑虑挥之不去这是真的吗?因为这与电影画面给我们的记忆惊人地重合。成长的经验让我们向来不敢奢望过于完美的梦,当美梦成为了现实,却有了几分“疑似梦中来”的惆怅。

带着忐忑的心情,眼睛和相机就贪婪地想要把眼前的一切留住。除了烂熟于心的行头之外,我们更感到牛仔人马体的凝重力量。夸特马的样子虽然不是很好看,但体型壮硕,具有安全稳定的憨厚个性。牛仔们虽然年龄相貌各异,但都高大结实,配着自己的鞍具和穿着,各有各的帅气。他们去远方赶牛,牛是大黑牛,轰隆隆像巨大的车轮撵着地由远处慢慢地压过来。高踞马背的牛仔英姿威武,仿佛押解着巨兽的勇士,或慢踱、或小跑,驱赶着掉队的牛。这又是一重梦境的延续,相机和心情一样激动,内存卡很快就吞吃饱了。

午后的阳光渐渐不知隐遁到了哪里,天空的色彩逐渐模糊起来,四周还是蒸腾的热,不知不觉间已过了好几个小时,牛仔们把牛赶拢好后又回到我们面前。我的眼睛依然注视着这些主角,忽然间他们中的一位脱下仔帽,头发湿漉漉缕缕地贴着脸颊,脸部像少了支撑似的显得胖大。他用手臂拭着汗,忽然间我觉得他只是个大男孩儿,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大男孩儿。

参观Vernon镇的红河博物馆(Red River Valley Huseum),实物为我们拉开了一百多年来当地牛仔文化的历史帷幕,同时它也是德州及美国牛仔历史文化的缩影。枪械、兽头诉说着荒野生存的艰险,不同形状的铁丝围栏、界碑诉说着关于土地拥有的故事,无疑那里浸透着土著人的血泪,刺绣的女式衫裙、缝纫机、粗重的家具摆设诉说着荒凉中家的温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红河边上牛仔和家人惜别的小屋,在此牛仔将走上赶牛的未卜之路,小屋成为一种离别、聚首的象征。同时,牧场里的女性在牛仔文化中的力量不可忽视。

两百年前只有土著人的美洲大陆由于西部无主野牛数目的激增,吸引了许多做无本买卖的“淘金者”。他们通过围捕野牛然后贩卖到加拿大、美洲东部、墨西哥等地牟利。随着无主野牛的减少,拥有资金的人又圈下土地成为牧场主,雇佣牛仔继续养黑牛、赶黑牛、贩卖黑牛,供应市场。虽然如今养牛已机械化,赶牛已用直升飞机,装牛的大皮卡在高速路上来往奔波.但知道现在牧场主依然雇佣牛仔工作。当然,牛仔工人的数量并不多,日常工作的牛仔和夸特马也只是在小范围使用,有时甚至成为只为类似我们这样的观光客的一种表演。

两天后的清晨,我们来到一个养牛场,白衫白仔帽蓝仔裤的牛仔金为我们开车引路。我们问到他几个譬如“去没去过纽约”的问题,我记得他的回答是“没去过,也不向往”。后来他还谈起每月的收入这个朴实又着实让人好奇的话题外,又说起现在的女孩不见得喜欢这种生活,牛仔也不容易找到女朋友的实在话题。他的语调缓慢沉着,有时会随车的颠簸停顿一下,却把人的思绪拉得很长,车厢里的气氛也变得沉静起来,到后来仿佛有无声的沉重袭来。我想,相对于我们那些过于浪漫乐观的问题和见解,他是想告诉我们真实的牛仔生活。他还邀请我们参加第二天晚上的牛仔野外聚会,但我们的行程使得我们不得不走了。我们的了解就此戛然而止,句号画的像轮残月,这未免不是种遗憾。我想起在Waco镇接待我们的另一个牛仔皮特,他从事这项工作已六十年,六十年前他只是个六岁的小孩儿,如今却已是步履蹒跚。他把绳套、马笼头、仔帽等一件件送给了我们,这让我们担心他还剩下什么。他仿佛是挂满果实的大树,摇落着慷慨,无所求地与我们挥手告别。

达拉斯的电影局局长Bob带我们观看了一场精彩的Rodeo比赛,其内容有套小牛、女牛仔绕桶、骑野马、赶牛等项目。它们均由一位牛仔小丑用幽默搞笑的风格串连起来,其中还有摩托飞车表演和孩童骑山羊表演,调动起观众无比的热情。楼上的包间有餐饭,场外的长廊有小吃及Roaeo用具,大部分人都穿着“一”字拖鞋,简单、快乐、轻松地享受着游戏的欢娱。仔细分析Rodeo的比赛内容,你会发现每个项目都是由牛仔的日常工作演变而来。我欣喜于这牛仔文化的“新枝桠”,它能让现代人接受、参与并娱乐其间,无疑实现着其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参观沃思堡的WillRogors Equestrian马术中心按规定路线的走秀也让人记忆深刻。其马鞍复杂考究,女牛仔服饰华丽,连同她们高贵的气质、姣好的容颜,真是美到了极致。我不由想起自1972年建校起三次获美国联赛冠军的Vernon大学在校学习的五百名学生,这些都是牛仔文化的源源不短的力量。

回到北京后我依然会时时想起“那里”的美好画面,并且看到我们美丽的大草原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牛仔朋友驰骋的天地。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那里有如此的魅力,俨然融入世界各国文化之中。我想除了凭努力和好运就能获得成功的价值观在牛仔精神里的熠熠闪光外,那里还有一颗崇尚自我奋斗的自由之心。

我又想起周钢先生在其《牧畜王国的兴衰》里的一段文字:美国人之所以崇拜牛仔、不忘牛仔,是因为他们怀念牛仔的质朴性格、无畏精神和不朽业绩。牛仔的性格特征代表了美国人民为创造物质财富和追求美好生活不畏艰辛、乐观向上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