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人物 查看内容

沈清州:细腻铺排着马的世界

2013-5-31 09:51|来自: 《马术》2013年6月刊

摘要: 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中,不免上映些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经典桥段,那时的沈清州亦不例外。骑兵的飒爽英姿及横刀立马的威武变成一个切入点,引导他踏入马的无限天地。骑马,成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主旋律。从影片到现实 ...


在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中,不免上映些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经典桥段,那时的沈清州亦不例外。骑兵的飒爽英姿及横刀立马的威武变成一个切入点,引导他踏入马的无限天地。骑马,成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主旋律。

从影片到现实

青年时代的沈清州,每天放学回家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观看直播的美国西部片。节目会让他着迷,他总是很认真地观赏着影片的枪战场面,更吸引他的是那些骑着马的西部牛仔,他们英勇、潇洒、坦诚、率真。如此深具人格魅力的骑兵成为了沈清州的偶像,而那些顽强的战马更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从影片步入现实,一个小小的游乐园为沈清州的梦想助力。他是八角游乐园的铁杆粉丝,为了在园区内租马骑,他省吃俭用,尽全力把零花钱都存起来。从荧幕上学到的骑兵骑马技巧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即使是单纯地跑圈也令他满足。

直到他16 岁的时候,台南有位老板开了个马场,马场有一个老教练,曾被日本兵征调至骑兵部队做翻译,因此接触到了一些早期的马术。老教练的骑法深深地吸引了沈清州和其他马友的注意力,那种骑法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有活力的。他们渴望学习到这种骑术,整天都会追随他。沈清州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骑马跑圈的时候,只要经过马房,马就会停下来,因为它们认识马房,知道那里是可以休息的地方。”他和马友针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是:下马,然后拉着马走。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老教练骑同样一匹马,却可以很轻松地骑过马房——原来骑马不单单是会玩儿就能驾驭,是需要技术的。

那之后,他与马相伴的愿望愈发强烈。而冥冥中,也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牵引着他,带他结识了更多马圈内的贵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虎头埠景区游玩,注意到一个接待游客骑马的小场地。那里的主人是一位退伍军人,曾在黄埔军校的骑兵队任职。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一见如故,沈清州经常会讨教一些技术动作,这位退伍军人也津津乐道。就在他沉醉于自己的骑马世界时,中国台湾的马术竞技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经济条件优厚的企业家、投资商远赴重洋,镀金回国后陆续开办了很多马场,还从国外引进了日本马、澳大利亚马、德国马等优质马种。

大显身手

乘着中国台湾马业的强劲势头,沈清州去了高雄的一家马场工作,那里吸引他的是从美国引进的19 匹纯血马。经历过从矮小国产马到高大进口马的冲击,也经历了从单纯靠影像资料学习到国外教练技术传授的过渡,他对于马术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进步,他在新马场获得了调教马匹的工作机会。凭借之前学到的系统知识及实践经验,经他调教的2 匹马每次比赛都名列前茅。这之后,他获得了跟随德国教练培训的名额。虽然一同训练的骑手均是精挑细选的,但德国教练第一次看他们骑马,就连连摇头说:“你们的确不会骑马。”沈清州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孜孜不倦地汲取德国骑术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个人成绩早在1983-1994 年间的区运会、省运会就已可圈可点,成为了中国台湾马术界骑手中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而其成绩真正达到鼎盛时期,是1995 年代表中国台湾省在内蒙古参加国际马术邀请赛,来自12 个国家、地区的团体角逐,他荣膺个人冠军及团体亚军。那次一同出战的“黑风”,是内蒙古当地提供的马匹。他感慨道:“马术比赛是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骑手的成绩一半是靠技术,另一半就是靠马匹,我的‘黑风’很厉害!”当然,在赛事之前,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德国教练带给他的冲击让他更加用心去调教马、骑马、比赛,收获之后的喜悦及成就感不言而喻。他告诉我,马术是无止境的,即使目前全球最好的骑手,也绝不会说自己的技术是最好的。因为同他们参赛的战友是“性情中人”,骑手需要把控不同马匹的个性,彼此磨合后才能发挥出色。对于一个骑手来说,找到一匹身体结构、跳跃方法合适的马,也要讲求缘分。

从他的回忆中,还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的马术赛事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必须百般呵护才能茁壮成长。中国马界也有不少前辈前赴后继,致力于这项对他们来说无比神圣的事业。慢慢地,中国的马术也逐渐完善。直到2006 年,马术运动发生了质变,国外的先进技术、优质马匹、资深外教纷纷涌入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均加强对马术运动的支持与投入,马术爱好者群体也在逐年递增。对于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沈清州感到很欣慰。在他的概念里,马术是一项陶冶情操的运动,它是和马灵魂层面的沟通,马主无论是成年人抑或是儿童都会因此而受益,变得有爱心、讲感情。

马场“风向标”

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沈清州给予内地很多先进理念,对于中国内地马术的发展,他的确有发言权,并且在中国马圈的可信度也颇高。那是1996 年的一场比赛结束后,他终于下定决心留在内地发展,为了新婚的妻子,也为了在马界做出一些成绩。俱乐部经营的科学性、骑术动作的规范性,都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去海外频频参与赛事的经历,使他拥有出任北京市马术队教练的资本。令他欣慰的是,短短一年时间,北京市马术队就在1997 年的全运会上夺得团体冠军。这是对他个人而言饱含成就感的一个冠军,也是队员们执着奋进的见证,“那时北京市马术队的队员,现如今可都是中国马术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了!”他骄傲地感慨道。

全运会胜利凯旋后,他开始思考所就职的石景山俱乐部的管理问题。凭借之前学习到的系统知识,他拓宽了俱乐部的经营思路,即使当时只是义务劳动,即使他的一些想法经常需要自己掏腰包去实施,他还是不放弃,坚持将俱乐部经营得有声有色。他建议俱乐部低价购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的竞赛退役马匹,以便通过调教用来教学;他还是中国大陆提出“俱乐部会员制”观点的第一人,会员卡出售价为一万元(不含教练费),一年内可骑马104 次。全运会金牌教练的身份着实使他名声大震,会员卡计划进行起来非常顺畅,很多如今中国马术界的大腕都慕名而来,请他做私人教练。黄祖平是令他印象深刻的学生,“黄祖平很有勇气,37 岁才开始学习马术,却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跟我学习了4 年骑术,之后在我的积极鼓励下,他选择去国外训练,在我介绍的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马场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他是不断地向着奥运的方向前进的。”沈清州觉得培养好的骑手只是一方面,如果可以引导好骑手去做教练,将优秀的骑术传播开来,才是真正功德圆满的事情。

-----------------

文/肖男 图/李勇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马术》杂志2013年6月刊......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