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马术杂志 品鉴/典藏 查看内容

马·世情源

2022-3-17 11:20|来自: 《马术》2014年2月刊

摘要: 没有什么能像马一样如此持续地吸引着艺术家的兴趣。这些造物主的宠儿化身于史前洞穴画、达·芬奇手下的雕塑、徐悲鸿笔下的水墨……人类对马的艺术探索无曾止步,勾勒骏马自然之美,记叙它与我们亘古无间的深情是跨越 ...


没有什么能像马一样如此持续地吸引着艺术家的兴趣。这些造物主的宠儿化身于史前洞穴画、达·芬奇手下的雕塑、徐悲鸿笔下的水墨……人类对马的艺术探索无曾止步,勾勒骏马自然之美,记叙它与我们亘古无间的深情是跨越了无数个世纪奔涌而来的灵感。

早在大约 4000 年前的龙山时期,人类就开始驯化马。在 19 世纪蒸汽机车问世之前,无论去哪里,若要加快脚步,人们只能骑马或者乘坐马车。尽管日后的机械化革命已经大大降低了人类对马的依赖程度,但是,这并未破坏人们与马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几百年来,无论是战乱年代还是和平时代,想想看吧,如果没有马,工农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会面临相当大的阻碍。

记录这份万古长青的情缘,便是英国摄影师 Matthew Seed 的工作。

人们时常将 Matthew 与十八世纪以绘画马匹见长的著名画家 George Stubbs 相比拟。2011 年,George 最知名的一幅画作《纽马克特旷野的小点缀》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竞出 3600 万美金的高价。这位前辈的伟大画作描绘出了骏马的传神形态、肌肉的起伏和藏于之下的血脉中奔腾的生命,影响着无数的关乎马的艺术家们。

与 George 一样,Matthew 也出生于英格兰。不同的是,相比画家用时数月完成的作品,Matthew 仅用了 1/800 秒;引领他走上艺术之路的是他做皮革生意的父亲和老家的雕刻机,而他精湛的摄影技巧则要归功于他在商业摄影领域的锤炼。

在兰开夏郡老家,儿时的 Matthew 经常能接触到马,也常常骑马、照料马。对动物的理解以及逐渐积累的摄影技艺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表达风格。

“多年以来,我亲历了马如何与它们的主人和骑手之间建立默契并萌生真情。彼此间,无需多言,只要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便了然于心。能够见证和记录此情此景,是上天赐予我的恩惠。每每见到这份心有灵犀,我总是心生感动,终能领悟为何在那些与马为伴的人们眼中,马是如此特别。”

刻画在灵魂里的人马之情,透过 Matthew 的镜头,铺陈渲染。这些摄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远不仅仅是人类的骑术,还有“老伙计们”之间的脉脉温情。


“我的很多作品都是轮廓剪影,不着墨刻画细节,这样更能表现出人们愿与爱马朝夕相处的希冀。即便是一天的骑乘工作结束,马儿回到各自的马厩,这种情感依然存在而不会消减。”

马和骑手之间的默契互动对于摄影过程是很有帮助的。Matthew 说,“有时候,马可以像个吵闹的小孩子一样躁动不安,而主人一句安慰的话或者某个小处罚就能使马安静下来,甚至比成熟的驾驭技巧有效得多。我一直不断尝试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中给马摄影。对于很多人来说,‘自然的’也许意味着旷野或者牧场,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大多数令人难以忘怀的影像是在马儿平日熟悉的场景拍摄完成的。马对马厩、马场和拱道的熟悉感能够帮助它们在摄影时放松下来。这些场景为我的作品提供了生动的背景,同时这样的放松也将真实的马带进了我的作品,马和场景相得益彰,使得我记录了那些永不会褪色的美。”

眼泪是骑手和马主对作品最普遍的回应,他们感谢影像真实地记录了爱马的性格与特点,因为随着时间无情流过,他们所能剩下的只有开始褪色的记忆。Matthew 曾与中国奥运三项赛骑手华天有过多次合作。华天的爱马“孙悟空”不久前接受安乐死,这匹马曾陪伴他征战过个人职业生涯的首秀。照片让华天回想起它对自己的意义非凡、往昔并肩度过的美好时光和彼此间深厚的情谊,睹物思马,抚景伤情。

“我从来都没有刻意去制造眼泪效果,但是马和骑手之间的这种感情如此深刻,以至于当人们发觉自己直面这些情感的时候总是难以抑制。这就是为什么照片总能让人为之动容,它让人们看到了那些他们也许不曾注意到的东西,不管是眼泪还是欢笑。”

Matthew 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马伴随左右,提及人们对马的痴迷程度,他一点都不感到惊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很多情况下,马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有些年轻人可能尚未能理解此中蕴含的重大意义,但是这完全不妨碍他们对马的欣赏。“我很高兴能够借助我的工作,帮助他们挖掘此种真意!”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