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马,究竟谁的耐力好? 2004年,在英国,威尔士,兰沃特德-威尔斯地区举办了已有24年历史的“人vs马”威廉山马拉松赛。本届有40匹有骑师驾驭的马,与500人进行22英里的赛跑比赛。最终,两条腿的人竟然赢了4条腿的马。获胜者是第一次参加“人马赛跑”的胡-罗布。他用2小时5分19秒内跑完了全程,而马则花了2小时7分36秒才跑到终点。 为什么马会比不过人呢?与人们普遍的认识相反,其实马并不是一种适合于耐力奔跑的动物。首先,这取决于马特殊的生理构造。作为非反刍的食草动物,马通过庞大的盲肠消化。因此,比起人类、狼,甚至反刍动物如牛,马的能量转化率都很低效。在发明陷阱之前,史前人类就是通过长距离追逐野马群,直至拖死野马的方式来狩猎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耐力赛潜能要高于马。上述事件也证实了这点。 关于马的热应激 说起这次民间耐力赛,就不得不思考:耐力马究竟是累死的,还是热死的呢?由于马低效的能量转化率,它在运动或比赛中,也就是说在生物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在激烈而耐久的运动中,马因为散热不良,导致体内蓄热增加,体温升高。过度的体热所造成的生理损害,这类征状就是热应激(heat stress)。不仅是体温升高,还有流汗所造成的体内水分与电解质流失。所以,热应激往往还伴随着脱水的症状。重症热应激,称为热射病(Hyperthermia)。很多时候往往在马匹脱水或电解质失衡之前,就会因过热造成热射病,从而导致心衰,或并发多脏器衰竭。 为了对付体热,马匹通过特殊生理机能以大量排汗来散热。马医学家,如霍奇森(D.R Hodgson)等人就专门研究过竞技马的产热问题。据他们测量:竞技马运动中,排出的汗水量竟然高达10升/小时。研究者认为,马体内产热的2/3,能通过排汗散发出来。而其余体热,则是通过呼吸道或其他机制来散发的。 因此,在耐力赛上,我们看到赛马大汗淋漓,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大汗淋漓,可是马还有剩余1/3的体热无法消散,这还是会导致马体温升高。 如何对付马的热应激 为了对付热应激,我们有如下三种对策—— A采取物理手段,提高马匹散热效率 B改变饮食结构,减少马体内产热 C以科学训练,让马匹适应体内热环境 A提高散热效率的有效办法,比如在赛前给马剪毛,有利于散热。赛中及时给马冲水降温,折返点的水,主要就是起为马降温的作用。此外,耐力赛马具很讲究。要尽量加大马匹散热的面积,选用适当的轻装具。不使用过大的鞍垫,而是耐力赛专用的那种小鞍垫等等。还有,马勒也要选择不会妨害马匹呼吸的样式,更不能用太多的束缚革或抑制革妨害马抬头的动作,以保持马呼吸道的通畅。 B改变饮食结构,采取特殊饲育的方式,也就是俗称的“吊马”。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改变耐力马的精饲料配方,从而提高马的脂肪耐受度,以适应于高强度的耐力运动。这是另外的一个主题,兹不赘述。 C以科学训练,让马匹适应体内热环境。 了解马的体温调节机制与热顺应训练 在动物生理学中,体温调节与产热特征(Body thermoregulation&thermogenic characteristics)属于一门专业课。在耐力马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中,不仅涉及到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还涉及到心肺、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相应改变。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传统的生理学家在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则存在着产热中枢。两个中枢之间有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从而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 马匹自身有按季节规律进行的温度调节机制。比如说,为了适应寒冷(冷顺应),马匹在秋季开始换毛,减少散热;伴随生理改变的是增加体内脂肪蓄积,提高基础代谢率。而为了适应炎热(热顺应),马匹会在春季褪毛,提高散热。伴随生理改变的还有,血浆容积量增高,而随排汗而损失的电解质则减少。要让耐力马对环境温度产生顺应,必须要经过科学的温度顺应训练,从而让马匹对环境温度的耐受性增强,体温调节的效率也提高。 关于马匹热顺应训练,临床兽医学家如乔尔(R.J. Geor)等人曾研究过马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这项研究通过热顺应训练,对比在湿热与干热环境下的马体温调节能力的反应,以及研究马匹在湿热条件下的血浆容积和离子反应的适应性。他们选用了如下三种对比环境:清凉干爽,炎热干燥和炎热潮湿,进行为期21天的热顺应训练。其中,在炎热潮湿的实验条件下,马匹每天4小时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中度强度训练,然后进行标准化的生理测试。 研究结果发现:马匹在湿热与干热环境中都会发生热应激。研究结果发现,对于运动马匹而言,热顺应训练的益处在于:在高湿高温环境下的适应,可以有效减少马体蓄热。而对高温高湿有所适应的马,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下,蓄热也同样会减少。通过高温高湿的适应训练,马的呼吸频率加快,这也同时提高了散热能力。此外,马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耐力也有所提高。 在生理方面,热顺应训练还有如下好处:改善马匹血浆容积的调控力。在炎热潮湿环境下训练之后,马匹血浆量能更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因为血浆容积扩大,血浆钠离子,氯离子和血浆蛋白也会增加。血浆容积增加,可以改善骨骼肌和皮肤的血流灌注,从而能快速从体内向体表导热。 研究结果证明:在适当季节,在可控制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对耐力马进行热顺应训练,是有效提高马匹热耐受性的手段。马匹体温调节效率提高,运动性能也会增强。 关于马匹的热顺应训练 可能有人会问:“我没有条件为马匹搞人工桑拿训练。难道平常的天气就无法进行耐热训练了吗?”或者有人问:“我的马是纯血,能搞这种热顺应训练吗?” 其实,除了高温高湿环境的顺应训练,在干热环境中的训练也有效果。甚至在清凉干爽环境下进行训练,而在炎热条件下测试,马的热耐受和运动性能都会有所提高。此次民间耐力赛死亡的马匹中有纯血马。如下是一项研究实例,是关于纯血马对干热环境的热应激反应。 麦古基安和乔尔(McCutcheon&Geor)等人,进行了一项纯血马的热顺应研究。用纯血马在清凉的环境下训练,而在炎热的条件下进行运动测试。他们选用了5匹纯血马,三匹骟马,两匹母马。马龄在3-6岁,马体重在437-498公斤。这篇题为《亚高强度训练对于马匹排汗反应的影响》的研究论文,发表在2000年10月的《应用生理学》杂志上。 研究结果发现:通过热顺应训练,马匹在运动时会大量流汗,造成水分及电解质的流失。而在运动后,直肠和肺动脉温度则降低。这显然表明:马匹对出汗的敏感性在增加,在较低温度点就会开始流汗(排汗阈限降低)。而在恢复期间,马匹的流汗现象则大大减少,电解质也就不会快速流失。对比于没有进行过热顺应训练的马,在同等强度的运动之后,往往依旧大量流汗。由于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运动手的马能够通过自行饮水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而不必象某种过度训练或耐力赛之后,需要对马以输液的方式进行补液。 这项研究同样证明:在清爽环境下的亚高强度训练(低于马所能耐受的极高强度),就已经足以促进马改变其出汗的生理模式。体温调节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马匹的恢复力,从而也提高了马保持体内水分与电解质离子的能力。总之,马匹对热顺应的生理适应表现为排汗阈限降低,汗液钠离子浓度集中,而高峰出汗量则会增加。 因此,无论在哪种环境下进行热顺应训练,都有助于减少马匹在运动中的热应激。对于长时间长距离的耐力赛而言,针对耐力马的热顺应训练,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耐力赛适合在春季举行吗? 马的体温调节机制具有季节性的节律性,所以无论是从运动模式、消化模式还是体温调节,马匹在冬季与夏季都具有不同的生理模式。更重要的是,由冬入夏,马需要进行生理周期方面的调整。就四月而言,这个季节往往是马在生理上最弱的时候,并不太适于长时间高强度的比赛。 参与春季耐力赛的马匹,必须在秋冬坚持训练。然而,马匹在这个季节的自然适应性生理模式是:长出厚厚的被毛,体内蓄积脂肪,减少活动,降低体能消耗。马的排汗模式是尽量关闭毛孔,保持体热。因此,寒冷的天气下,不适于进行大量流汗的热顺应训练。况且在春季耐力赛时,很多马还未完成褪毛。经过一个冬季的厩饲,以及针对耐力赛的饲育方式,马体内脂肪蓄积量也往往过多。很显然,对马匹而言,春季绝不是耐力赛的适当季节。 尤其是北京地区,耐力赛的恰当季节应该选在初秋进行。北京初秋的气候,经常出现连续几天的大晴天,秋高气爽。马经过了春夏,适应了天热,这也等于是一种训练——自然的热顺应训练。从自然史角度,晚夏初秋温度降低,马会开始由夏牧到冬窝的传统迁移。这个季节,马的耐力也相对最强。 查国际马联耐力锦标赛(FEI WEC)的比赛时间,我们会发现—— 第12届:2008年11月,马来西亚登嘉楼 第10届:2006年8月,德国亚琛 因此,如果民间耐力赛能改在9月底10月初进行,很可能会降低甚至杜绝马匹因热应激的伤亡事件。 耐力赛,人的利益还是马的利益? 如果是按FEI的规则,那么毫无疑问,关注的是马的利益——马的健康和福利。骑手、赛事监管还有兽医,都要为马的健康和福利负责。国际耐力赛联盟EVA的《耐力赛兽医监督手册》上很明确的写清了这点。以科学为依据,制定条例、规章,规则。 有了规则,必须要去遵循。假若是号称按FEI规则进行的耐力赛,那么就应该遵守这种规则。 这里就显出专业人士的重要性。监测马匹健康状况的兽医,应该被赋予受尊重的权威地位。应该严格按规则,中止那些出现热应激征状,跛行,或心跳不能按时恢复的马匹的比赛资格。 文/虎甲 |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