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术在线 首页 行业资讯 查看内容

国产马的机会与挑战:进口马之外的答案

2025-8-21 12:36

摘要: 在国内马术赛场,进口马几乎占据了全部舞台。


“为什么中国骑手动辄要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去买进口马?难道中国就繁育不出自己的运动马吗?”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也是马术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


在中国的马术赛场上,我们几乎习惯了进口马的“统治”。无论是场地障碍赛还是盛装舞步赛,国内骑手们最常见的搭档几乎清一色是价格不菲的欧洲温血马。国产马的身影往往缺席,仿佛这才是常态。但这种“缺席”,真的注定要一直延续下去吗?


近年来,在速度赛马、耐力赛中,国产马的参与比例明显上升,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的赛马场上,国产蒙古马、伊犁马及改良马逐渐活跃。


但在高水平的障碍赛场上,国产马依旧鲜见。原因既有运动特性上的差距,也有体系与市场的制约。


从运动特点上看,速度赛马和耐力赛的核心是“看谁跑得快、谁坚持得久”。马只要具备速度、心肺功能和耐力,就有可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国产马经过改良后,已经能够在一些速度赛和耐力赛中占有一席之地。


国内耐力赛场上的国产马和改良马匹正在逐步增多,甚至在一些国际马联认证的赛事中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但障碍赛完全不同。马不仅要能跳高、跳远,还要在弯曲复杂的路线中保持平衡与节奏,同时具备足够的勇气和冷静,不因观众、障碍造型或环境变化而受惊。


这对繁育的要求极高,必须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的系统化选育,才能形成稳定的适合障碍赛的血统。


欧洲温血马就是典型代表。以荷兰温血马(KWPN)、德国汉诺威马、比利时温血马等为例,它们背后有上百年的系统选育史,每一代马匹都通过国际大赛的检验,血统不断优化。


如今,KWPN在国际马联(FEI)场地障碍赛世界排名中长期位居前列,而法国、比利时、德国的温血马也常年占据国际顶尖赛事前十名。这种血统稳定性和运动基因积累,是国产马难以在短期内追赶的。



在市场层面,很多中国家长和俱乐部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欧洲“成品马”,价格虽然高昂,但能直接进入训练和比赛环节,保障学员的体验和成绩。相比之下,仍处于选育探索阶段的国产马,需要更长的磨合和培养周期,难以获得同样的市场认可。


此外,虽然在竞技领域,参赛马匹几乎都已实现芯片化和身份登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统一的血统登记与繁育评级体系建设仍在起步阶段。


相比之下,欧洲各国不仅有完善的马种协会,还对种马进行系统化的测评和分级,例如KWPN每年都会进行严格的种马测评,以确保血统的纯度和性能。这种制度上的差距,也让国产马在国际赛场的竞争中难以形成稳定优势。


因此,在速度赛马和耐力赛上,国产马尚能凭借改良后的速度与耐力获得机会,但障碍赛,却是最容易暴露差距的赛场。



在速度赛和耐力赛之外,国产马真的一无是处吗?并非如此。


首先,价格与养护成本低,让国产马更适合大规模推广。许多俱乐部的体验课和初级课程里,以及青少年低级别赛事里,国产马已经占据了相当比例,它们是许多骑手第一次接触马术时搭档的伙伴。


其次,在耐力赛和民族传统赛事中,新疆伊犁马、内蒙古三河马等品种凭借良好的耐力与适应性,长期是赛场的常客。这些赛事中都有本土马的身影。


而在文旅和休闲领域,国产马是景区骑乘、文旅小镇和马文化体验活动的“主力军”。它们承担着普及和推广的任务,将马与马术带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国内也有马术爱好者尝试用古典马术的方式去调训内蒙古等地的马,看它们是否能展现出另一种可能。


虽然在顶尖竞技层面,国产马暂时难以与欧洲温血马抗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竞技马和教学/普及马在功能上本就不同,前者冲击奖牌,后者夯实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国产马的存在,马术运动才能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才有可能在更广的层面生根发芽。


不过,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运动马体系,中国马术的发展就始终停留在“拿来主义”的阶段,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唯有在繁育、检测、登记、评级等环节逐步建立标准,形成体系,中国马术才会拥有更坚实的根基,不再完全依赖进口马。



国产马的培育正在形成多样化格局,其中几条路线较具代表性:

新疆伊犁马:作为传统耐力赛的主力马种,伊犁马长期承担国内耐力赛的主力军。近年来,经过科学选育,其体格、速度和耐力得到提升,不仅活跃于赛马和耐力赛场,也逐渐被应用于综合性马术训练。


内蒙古三河马:以耐力和适应性见长,能够适应草原等多样环境。通过选育改良,三河马在耐力赛和青少年骑乘培训中有了更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稳定血统,成为国产马育种体系中重要的一支。


太阳花马:起源于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是以锡林郭勒马为母本、英纯血马为父本进行级进杂交的耐速兼备型新品系。育种始于1995年,经历杂交导血、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等阶段,逐步形成了体型、速度与耐力兼具的血统。截至2024年,种群已超过2500匹,在短中长距离赛马和耐力赛等项目中展现潜力。


其他地区改良尝试:东北、四川、陕西等地也在以地方马为基础进行育种改良:或引入国际血统,或强调体格与性格稳定性。这些努力主要面向低中级赛事、骑乘培训和俱乐部教学,逐步探索出不同的育种方向。


这些尝试各有侧重,但都显示出国内繁育者正在探索不同路线:有的偏向耐力和稳定性,有的兼顾速度与爆发力,有的引入国际血统进行改良。整体来看,中国国产运动马的繁育正逐步形成多样化格局,为未来在高水平赛事上的亮相打下基础。




未来,国产马也许会以新的姿态亮相——从小型赛事、青少年赛场和俱乐部训练开始,逐步向更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延伸。国产马的未来,并不会自动到来,它需要繁育者的坚持、骑手的选择,以及行业的耐心与投入。


也许这一过程很慢,但每一次成功的选育,每一次比赛中的亮相,都是历史正在被书写的印记。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努力,让国产马走向高级别赛场的梦想逐渐清晰,也让中国马术的未来充满希望。



END


文/刘桐溪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