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蒙古族是亚洲草原的骄傲,那么在南美大陆,阿根廷的高乔人(Gaucho)则是马背文化的象征。他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潘帕斯草原上,以精湛的骑术、独特的驯马方法和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闻名。 2025年夏季,高乔驯马师华金·阿尔杜安(Joaquin Ardouin)和曼努埃尔·卡多索(Manuel Cardoso)来到内蒙古,计划在三个月内,将当地的年轻马从生人勿近训练成性情温和的教学马。此次,《马术》杂志团队也来到了草原,记录了这段不同文化之间的“马语交流”。 左:《马术》杂志记者杨欣玥 中:驯马师曼努埃尔·卡多索 右:驯马师华金·阿尔杜安 01 潘帕斯草原上的骑手:高乔人 高乔人是南美南部草原上的传统马背民族,主要分布于阿根廷、乌拉圭及巴西南部。他们的生活与马紧密相连,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生命的重要部分。 历史上,高乔人是西班牙殖民者和当地土著的融合群体。他们将欧洲骑士精神与南美草原生活方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背文化。高乔人并非浪漫传说,而是真正依赖马匹生活的人群——用马牧牛,穿越草原,亦参与马球和障碍赛等竞技活动。 02 择马:挑选合适的伙伴 抵达内蒙古后,我们随高乔驯马团队踏上草原选马之旅,见证他们的选马标准。高乔人挑选的马年龄约3~4岁、体态匀称、四肢灵活、后躯强健,且性格温顺而不迟钝。最关键的是,马匹必须未经驯化——这样才能从零开始,按高乔方式塑造其性格与运动习惯。 华金·阿尔杜安曾于2019年首次来访中国,五年后重返内蒙古,他感叹这里马匹的体态、性格和运动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对这次训练充满期待。 03 驯马是“对话” 在高乔人眼中,驯马并非靠力量征服,而是通过沟通引导。马匹逐渐学会服从,变得温顺,直到完全信任驯马师,将自己交付其中。这个过程重在耐心和细腻的互动,驯马师与马匹更像是在玩一场“游戏”,温和而有节奏地引导它们前行。 此次前来,他们带来了家乡的特色装备——阿根廷Recados鞍具、宽肚带、厚羊毛垫以及初期训练中使用的Bozal(无口衔水勒)。这些装备虽与国内装备类似,但使用方法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例如使用宽肚带是为了避免勒伤,减少马匹首次骑乘时的抗拒。 短短四天的拍摄中,我们见证了许多奇迹:新马首次踏入训练场,便能马上从僵硬变得柔软。多匹马仅仅通过不到十次训练,已能流畅换腿,头部位置稳定,颈部柔软安定。很难想象半个月前,这些马还从未备过马鞍。 这里的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编号,但华金·阿尔杜安和曼努埃尔·卡多索为每匹马都取了专属的名字。比如,有一匹曾经在半夜偷偷溜出马厩的马,被他们取名为西班牙语的“门锁”,寓意着希望他不要再离家出走。从被他们选中的那一刻起,每匹马对他们而言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高乔人的训练总是特别安静,他们和马之间更多的是靠感觉在交流。手轻拉缰绳,引导马;当马犹豫不决时,不急于用鞭子或者蛮力,而是换个方向,换种方法,让马自己去找到答案。 高乔人把马当作六七岁的孩子对待,不急于灌输过多信息,也不让马疲惫。马表现良好时,训练便变成奖励和休息的结合,使马保持积极合作的心态。正因为他们的耐心,这些本来就很有潜力的马匹,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后,往往能激发出更多的潜力,甚至超出原本的表现。 04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来到内蒙古,高乔人很快发现了与阿根廷的不同。首先,这里的马多在更小的年龄就开始训练,但因为不同的驯马方式,这里的驯马方式让马会缺乏一些对于特定指令的灵敏度;在训练节奏上,当地习惯较快推进,依靠力量让马服从,而高乔人则习惯于调慢节奏的引导与心理建设,让马循序渐进的适应训练。 两片草原的文化碰撞,对初到内蒙古的高乔人来说,是一种既陌生又新鲜的体验。不同的生活背景和驯马理念带来了不少差异,但也正是这种差异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交流中,高乔人与内蒙古牧民逐渐开始学习和探讨对方的经验和方法,也与不少当地人成为了好友。 技术可以学习,但理念必须发自内心。驯马过程中的细节,比结果更值得细细回味。高乔人驯马讲究的耐心与信任,是他们在理念上与内蒙古传统驯马方法的别样之处。两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使驯马的方法更加多元,也为当地的马走出草原、参与马术运动打开了更多可能性。最终,正是这些理念上的细节,决定了驯马的深度与高度,让人马关系更加和谐持久。 |
©2011-2025 马术在线 (京ICP备11042383号-3) E-mail:horsemanship@vip.sina.com